垄上点豆(杂思)
 
 

总浏览人次  

 
 

   
 
开始日期:

结束日期:

关键文字: 
 
鼠标点击文中图片,显示清晰原图。
人客随篇留言,敬请遵守国家法规。
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。

 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垄上点豆(杂思)
 

“看透”和“看不透”

   发布日期:2011年05月31日    来源:春秋农事    原创作者:拾穗居士   点击数:    

      中年时我有几次说过“我早就看透了”。
      之前、之后时有听他人这么说的。
      六十初,记得自己没再这么说了。
      最近四年,是肯定不再这么说过。
      “看透”,看透什么?
      一般对某人、某事,甚至泛指社会的同一类人、同样的现象,说“那个人呀,哼,我早看把他透了!”“这么简单的事,我还能看不透?”“同样的情况多着呢,还是看透些吧!”等等。
      没有人说“我看透这只玻璃的金鱼缸”,也没有说“那猪,被我看透了”和“这本书,我终于看透了”的。只有说“这样的金鱼玻璃缸好通透啊!”还有“牲畜的习性,我们人类还是能摸得透的。”或者“把一本书读透了,才发现其中的本意。”
      何以?
      “何”是什么,“以”是用、是拿。
      这就对同一人、同一事、同一现象,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。一方面是看的人,用什么方法来看;另一方面是拿人事、现象的什么来看,表象、过程、内质。前者是主观的立场、视觉、思维;后者是被客观的客体,即对象。
      我为什么到了六十过后,反而没了“看透”的言语,而是一人一忆,一事一评和一现象一说呢?因为知道自己不具有“看透”的能力。也就是,我看不透。
      可以说,这是因为有了这方面的自知之明。
      那么,什么是一个有年纪的人最看不透的呢?
      内在规律。
      鱼缸的玻璃本身是通透的,物性。牲畜的始终通过人类教化成的,习性。书本内容有其本意,读精了,读理解了的是其义性。这些,一类物质同物性,一物种同习性;纵然各本书籍内容迥然不同,但其表达的义性可能因属同一类题材和体裁而相同。这些内在规律,是可以通过阅历的积累、分析研究、归纳总结,甚至数据统计来发现和概括的。哪怕层出不穷的社会腐败,也可以拿水果、肉类的腐败过程和处置办法来类比、推论。
      但是,我自觉无能为力于看透人性,即人的内在规律。良民顿起杀心,恶人舍身就义,和尚突然还俗,坚定以其有识反对的转变成彻底赞成的。中外理论著述,我读过一些,常理还能知晓,但终究没能“看透”。
      因为“看透”的语意,不仅在于表达对其已往内在规律的已经了解和把握,更着力于能用规律来推断预想到尚未发生的结局。
      作出这样的推断、预想,颇难。
      但是,这并不等于说六十以后,包括当前,乃至以后,我就不进行对人、事、社会现象之未来的推断和预想。如果不以他人已经总结、自己已经发觉的内在规律,推断预想趋势和最终的结局,那么,自己岂不盲目盲从,完全依赖所谓的随缘,而不出力作为?
      所以,看与“看透”的不同,是显而易见的。
      《春秋农事》写了四年五个半月,浏览的人客40多万人次。其中,每日必来连续三年和三年以上者约10人,隔三差二连续二年来者约20人,有几位能将我“看透”呢?我点来点去,不过三人。得一知己足以,何况今生光凭这些不入流的文字,能有三位知识,好之又好了。当然,非文字的会多几位。各位能看透我,是各位的用心。
      心,最是宝贵的。以心来看我写、行、思、想,以至我心。感激!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1-05-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