垄上点豆(杂思)
 
 

总浏览人次  

 
 

   
 
开始日期:

结束日期:

关键文字: 
 
鼠标点击文中图片,显示清晰原图。
人客随篇留言,敬请遵守国家法规。
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。

 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垄上点豆(杂思)
 

【人言可煨】浪子回头金不换

   发布日期:2014年09月09日    来源:春秋农事    原创作者:拾穗居士   点击数:    





    “浪子回头金不换”是句民谚。

    “浪子回头”是句成语。

    “浪子回头”作为歇后语,义在“金不换”。

    如果单讲“金不换”,那它既是老墨的一个品牌,又是一剂偏方,而实实在在是一种药草,更还是一则民间故事里的人名,甚至扯到《圣经》里的“路加福音”。

    讲啊,笔、墨、纸、砚,合称“文房四宝”,安徽湖州出的湖笔,安徽徽州出的徽墨,安徽宣城出的宣纸,安徽歙州出的徽砚,全都占尽了雅颂的风头。

        当年,我还屁颠屁颠地光腚着的时候,人家胡开文墨厂制的那杆子“金不换”,嘿嘿,我们那些小孩子往舌尖上一抹——甜的!你信不?听说呢,这“金不换”是糯米糍吧和松枝熏的烟灰撮合成的呢!

    尽管到现在也不晓得它是什么做的,但就光是墨条正面“金不换”,那压金的三个字和一方印,品相60龄的,就当今古玩市场收藏价,每条大约不低于80元,而我上小学用它习字时,是5分钱——当时最便宜的墨,最普通学生的文具之一。但这并不影响到常人的书写,也不妨碍先生的公文,即使作家也多以之研于方石之上——于今可见的那些文化人旧照,都还能找到些影约。

    文字的东西,是要笔墨“文”的。自从用电脑之后,笔少的用了,何谈墨!

    所以也就先谈墨的“金不换”。




    “金不换”作为偏方,要说奇怪,确实出奇得狠,怪异到狠恶心。但既是“偏”,那就要以见怪不怪客观之。

    这是一剂什么方呢?人之粪便。

    以健康人的粪便,水稀释,过滤杂什,只余水分,入瓮密封,深土掩埋,十年取出,清澈见底,舀之入药,斟酌如饮,“可治百病”。汉家偏方有之。

    我2011年在西域行旅,与僧人说牙痛,他们给“上师的药”请我安心服之。我窝藏带回,谎称见效。是因为当问之是什么研制的“仁丹”时,他们笑而不答让我记起之前为行旅读过的一篇史料:1954年9月,西藏佛教两大宗派领袖,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和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· 确吉坚赞,进京晋见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,期间他们的粪便就是悉数带回西藏去制药的。

    虽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类似的救济,但我敢肯定绝不仅汉、藏两族。




    “偏”乃因有“正”,是故相对。

    那么,提到“金不换”的正方,也就讲到“三七”、“田三七”、“田七”了。

    有则民间故事这么说的:一郎中,田姓,引导一上咳血下便血久不见愈者,在山上挖一草本之根,煎汤服之。病人不过数日见效。但后来再有人挖同样的根茎,以为医治相同的病却无作用。问是何原因。田郎中说:“此根茎见效至少要本生三年,最好能达七年以上,入药才得功力。”旁人遂以“三七”、“田三七”、“田七”名之称之了。

    这讲的是“金不换”药草。




    “金不换”和“浪子回头”怎么有关系的,这就又要讲另一则民间故事了——

    有户人家,姓金,老来得子,接姓的意思,干脆取名“不换”。各种宠爱不表,单说这小子还在怀抱之时,因一日听得碗摔破的声音,“咯咯”笑个不停,从此一家大小就以故意丢碗破来取其乐。可怜家道渐衰,也唤不回每日在外游手好闲的他,甚至他宁可过破衣烂衫的日子,也不回家。直到老管家来报告其父母同日双亡,他想找块完整的瓷器都没有了,才猛然间意识到因果缘由,遂哀伤曰:“早晚不见亲恩,儿心知耻枉生。浪子回头家业,不换也得做人。”虽然其人后来大有作为,但众人始终有将“早晚”理解成“找碗”的。

    我这是根据传说的“吴歌《金不换》”,做了大幅度改编的。要是按原词,这个叫“金不换”的,恐怕真用黄金也换不回来他务正业呢!




    和偏方一样,各种世人的类别里,总免不了“浪子”一类。《圣经· 路加福音》第15章第11至第32节,记了一个西洋浪子,他倒是真的回头了。不过,我们无从知道他姓什么,当然,可以确定他不会也叫“金不换”。故事不再是我改编的,而是“耶稣又说”的,原文——

   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。小儿子对父亲说:“父亲,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。”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。过了不多几日,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,往远方去了。在那里任意放荡,浪费资财。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,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,就穷苦起来。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,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。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,也没有人给他。他醒悟过来,……于是起来,往他父亲那里去。相离还远,他父亲看见,就动了慈心,跑去抱着他的颈项,连连与他亲嘴。儿子说:“父亲,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,从今以后,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。”父亲却吩咐仆人说:“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,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,把鞋穿在他脚上,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,我们可以吃喝快乐。因为我个这儿子是死而复活,失而又得的。”他们就快乐起来。那时,大儿子正在田里。他回来离家不远,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,便叫过一个仆来,问是什么事。仆人说;“你兄弟来了,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,把肥牛犊宰了。”大儿子却生气,不肯进去,他父亲就出来劝他。他对父亲说:‘“我服侍你这多年,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,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,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。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,他一来了,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。”父亲对他说:“儿啊,你常和我同在,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;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、失而又得的,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。”

    被誉为17世纪“黑暗与光明的魔术师”圣画画家伦勃朗,依此作画《浪子回头》。在我看来,画面一侧坐着的大儿子,虽然神情有些木纳,但他略微前倾的上身,似乎复杂心情里有着更自然而然的同情弟弟之心;我还感觉到,老父的手,左右一粗一细,不光是其长年累月使用习惯的造成,还是画家赋予他兼备父性的严厉和母性的仁慈,一种既为父又为母的特质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4-09-07


    【本篇有关】

    长篇吴歌《金不换》,后来演变成山歌、宝卷、拜香诰,尽管版本各异,篇幅有长有短,内容原意都接近:锡东羊尖乡靠近鹅湖边上有个金员外,五十得子取名不换,视为掌上明珠,百依百顺。不换听见碗碎声发笑,金员外便命家人用碗摔地让儿取乐,结果碎片堆积如山。不换长大后十分浪荡,为了寻欢取乐,花万金在宛(碗)山上造了个“石幢”,歌词唱道:

           “宛(碗)山石幢勿多高,

            下粥黄豆吃忒十三廒。

            长年(长工)吃豆有规矩,

            只许拣勒勿许抄。”

    金不换几乎败光家业,沦为乞丐,在妻子的帮助教育感动下,终于醒悟,改邪归正,耕读传家。从此,“浪子回头金不换”这句话便传遍各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