垄上点豆(杂思)
 
 

总浏览人次  

 
 

   
 
开始日期:

结束日期:

关键文字: 
 
鼠标点击文中图片,显示清晰原图。
人客随篇留言,敬请遵守国家法规。
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。

 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垄上点豆(杂思)
 

雀儿疑惑•悉达多篇

   发布日期:2016年10月05日    来源:春秋农事    原创作者:拾穗居士   点击数:    





在皈依佛祖释迦牟尼之前与后的五年里,我阅读关于佛教的书籍约莫三百九十一万字,其中《佛教史》、《佛教(图解)》、《佛教的逻辑》《藏传佛学问答》、《退回释尊之侧》、《历辈达赖喇嘛生平形象历史》、《西藏密宗》的二百三十七万字,对于了解悉达多创建的佛教,起到重要的印象。尤其,他三十五岁成佛前的诸多,我还做了清理,笔记留下相对不是神话的、不是文学想象力构成的事迹,简括为——

印度的北面,古时有迎毗罗国。国王乔达摩·首图驮那。首图驮那意为"纯净的稻米,所谓净饭王的汉译即引申于此。

四十四岁王后摩耶夫人自称梦见白象,因而婚后多年不孕的她,有了身孕。

翌年,摩耶夫人生下一男婴,此乃公元前565 年吠舍佉月十五日。

父王为王太子命名:乔达摩·悉达多。

悉达多7 岁起接受婆罗门学者有关文学、哲学、算学等方面的教育。天资聪慧的他,12岁起随武士学习击剑、骑射,是为日后文武兼备的王位继承人。但年幼的他更惯于独自沉思,尤其读婆罗门经典《吠陀书》,并未解决他内心一直不解的各种苦痛时,已然产生了离开王宫,外出寻求答案的念头。

17 19 岁间,娶表妹、天臂城主的女儿耶输陀罗为妃。

次年,悉达多夫妻有了儿子罗睺罗。

某日,悉达多出城,因见人间众生生老病死之苦,不免悲悯,出家求学解脱苦难法的决心遂成坚定。

父王在无法阻拦其决心的情况下,派了阿若憍成如、摩诃跋提、阿舍婆誓、摩男俱利、十力迦叶跟从陪护于他。

29 岁的王太子悉达多选择在某个夜晚悄然离开妻、子出家。

从此开始了与一般行者无有区别的漫长修行。

六年过去,由于找见学过的都不足以正法,而日复一日旅途的千辛万苦,还是不遂所愿。不但个个瘦骨如柴,精疲力竭,甚至了无食物。多亏受伽耶城边一牧女供养的糜粥,他们苟延残喘的样子才有所气力。

悉达多独自走入尼连禅河,清洗身上积下六年的尘垢。五个护卫看了,以为他放弃修行,便离他而去。

悉达多此时精神振作许多,来到一棵毕波罗树下,结跏趺坐,一心滤清多年来的所得,重新调整思想的方向,正念心观照宇宙人生缘起本末,数日后终于独自觉悟因果,明了生死。

因为这一自觉的初衷,是对原本看不清楚的力图想看清楚,最终实现了,所以他把自己号为“佛”;在保持其所属部族“释迦”,意“能”、“勇”之后,加以寓意“仁”、“忍”、“寂”的“牟尼”,全称释迦牟尼佛。

释迦牟尼佛召回那并未走远的五位随从,开始对他们第一次说法,也就在接受这第一批弟子顶礼膜拜之后,他们开始了教化众生的事业。

佛教在西汉末从古印度东传,汉人换算吠舍佉月十五日成夏历四月八日。再又僧侣削发、不留胡须和指甲,据传是为效仿悉达多觉悟那瞬间,他的头发、眉毛、胡须、指甲全部脱落的具象。

毕波罗树,汉译为“菩提树”。

我的皈依基本没有受到上述的影响。

我感觉凡人之所以平庸不进,很大负面在于对现象的不知其所以然,严重缺乏一种精进求真的意愿。

既皈依佛祖,却又反反复复强调自己并无任何宗教信仰,这一点我的几位老友还是信疑参半。但我真的就是这样——右手持矛,左手握盾的人。而且,是阅读过一些佛教书籍经典之后的确定不改。

释迦牟尼佛祖本人的非凡,无疑是我学问的榜样。

影响我的最重要的是悉达多自觉的思维方式。

尽管明了悉达多太子舍弃王位继承的必然,却决然出家的原因,但我毕竟是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”的雀儿,疑惑集中在了“他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满吗”的问题上。

现在能看到的,都是他们“夫妻恩爱”的类同话语。

其实,这样的话语无法包括从娶入到他离开的十年间的真实。

有没有过审美疲劳?

有没有房事的不堪?

是的,圣人是绝对没有任何一丁哪怕只是带点灰尘的灰色在身上的。

悉达多之所以去河里洗干净自己,难道真的就是为了日后任由着人们在上面贴金吗?

当然不是。

那么,就有可能婚姻不尽其意,他甚至可能害怕那阴道的黑色与不堪。

于是,他推崇人从莲花中生出。

再,因为在自己发觉盘腿坐姿时,阴茎绝不可能勃起,从而僧人模仿,参禅坐念一律皆以此态。

又,出家人衣服宽松,许多传派僧侣只一布着装而无内裤,入眠只可侧卧不许平躺,这些都是不至于体型部位凸起、摩擦刺激性欲,甚至让冷空气入内睾丸阴茎收缩。

再还有,古法出家人过午不食,也是以防饱食思淫欲”的。

这些想法,是不是我下流了,姑且不论。但我带着疑惑,到西域跟随藏传佛教僧侣朝拜,与他们朝夕与共;深入寺院与汉传僧侣晨钟暮鼓;观察、提问、学习、亲身体验、反复究竟的推测与判断,是上善的修行。

若在佛门请教任何一位出家人,我的推测与判断必是他们口中的罪过”和“孽障”。

但我竟然如此深信不疑我疑惑后所得的推测与判断。

有一点,我却自信,释迦牟尼佛祖是不会说我罪过”、“孽障”的。因为毕竟我的思维精进受之影响。


2016-10-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