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雪满群山之觉法
| 发布日期:2015年12月19日 来源: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:拾穗居士 点击数: |
| |

白煞茫然,冰刀横砍,裂撕石缝西风。无从躲避,无言嗟叹,峭壁参悟其中。念《金刚经》句,热血涌、身心贯通。九年端坐,孤寂修行,看法相无穷。 天地在、阿弥陀佛所,云漫低卧,雪化青嵩。昙林道育,禅修僧副,是何慧可由衷?看空棺只履,西方去、沙尘独鸿。来程已觉,人生了却非往终。
2015-12-19
【本篇有关】
菩提达摩(Bodhidharma),汉字音译略称“达摩”或“达磨”,意译为“觉法”,南天竺人,种姓“刹帝利”,是通彻大乘佛法的禅僧,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。北魏时期,自西往东,曾在洛阳、嵩山等地传授禅教,嫡传弟子中最有影响后人的是:慧可、道育、僧副、昙林。
相传“达摩面壁”的修行养性,即在嵩山西麓五乳峰的中峰上部、离绝顶不远的一孔天然石洞里。其坐禅入定,坐态端正,坐姿乃两腿曲盘,两手作弥陀印,双目下视,五心朝天。非禅时开定,起身活动身体。如此日复一日,长达九年。
著作《少室六门》上下卷,包括《心经颂》、《破相论》、《二种入》、《安心法门》、《悟性论》、《血脉论》 6 种。当时当地民间始称其为达摩禅宗祖师。梁 • 大同二年,即公元历的536年,在其藉此传法五年的洛滨熊耳山下定林寺圆寂,葬于达摩灵塔。
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碑文《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》。
元象元年,即公元历的 538 年,从西域取经返回的使臣禀报东魏孝静帝元善,谓之途中曾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。帝闻之,遂命人挖开达摩墓葬,只见棺余只履,并无遗体,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,遂将初创于东汉永平十年——公元历的 67年,至此以“定林”为名四百七十一年的寺,更作“空相寺”。
另,敦煌出土的《达摩和尚绝观论》、《释菩提达摩无心论》、《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》等,据说皆后人托名而已。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。梵语汉字直译的“般若”,音同又“波罗”或“波热”,义如“智慧”,但并非俗世平常所言的“智慧”,而是专指“终极智慧”、“辨识智慧”,即能辨别和认识万事万物本源、明了生死的终极智慧。
虽然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来自古印度,为其历来学者公认本经文义艰深,而被译为汉字本的六种,尽管其中仍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,但在佛教的般若系大乘经中,因为翻译的“面目全非”,而都被视为略本。
例如:本经的“无相”,汉译本全都成“空”,失去了“无相”的真义。犹如,“水本无相”,原义是水没有固定的形态,水的形状随容器的不同变。倘若将“水本空”,则成了无论水的来源和去向,终究都是没有意义的。
仅举“无相”和“空”为例,是因为“空”在汉传佛教里的无所无时不在和万事皆然的影响,反而湮没了其本来的“无相”说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