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溪捕鱼(散笔)
 
 

总浏览人次  

 
 

   
 
开始日期:

结束日期:

关键文字: 
 
鼠标点击文中图片,显示清晰原图。
人客随篇留言,敬请遵守国家法规。
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。

 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清溪捕鱼(散笔)
 

站在天下说“天下”

   发布日期:2008年10月12日    来源:春秋农事    原创作者:拾穗居士   点击数:    
 
 
 
 
      昨日,时近黄昏,去到中山纪念堂。
      在辛亥革命纪念日的次日,前来这么一个纪念地,全然不是为了什么纪念,而是以为此地会有如中山陵那样迎面而来的“民族”、“民权”、“民生”或建筑物以外的其它的真实文物展品。
      我今天这样写作“以为”,的确是因为除若干的照片就实在的没有。
      当然,堂前檐下有一题匾,“天下为公”的文字是熟悉得很的,却又不如常见的有落款“孙文”。一时间觉得没有个人的署名,恰应了这匾的内容的。不免由我自圆其说了这物件。
      我不懂历史的真相。但,所读的历史书都解说这“三民主义”之一的“民族主义”的主要内容之一,就是“反满”,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孙中山首先揭橥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”的战斗旗帜。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——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,又有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日益的勾结,更有以满人贵族为首的清朝政治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。
      我不懂政治的真相。但,如果我所读的汉字的历史书是真相的历史,那么由此可以推及孙先生所言的“民族”,简直就是“汉族”。至于其它,还须要论证的话,尚须我再读或历史或不是历史的书。
      如果我这样的认为是成立的话,那么“天下为公”的“公”,则绝决不再是满族的“公”,更不会是其他少数民族的“公”,而是、而只能是、而只能必须是汉族的“公”。
      清王朝挨了非个人的“天下为公”之力量的掌掴轰然倒塌了。
      孙先生祭拜明陵的“民族”的意义突显了“汉族”统治的复始。
      我不懂历史朝兴朝灭的民族更替,但知元的金人、清的满人不是汉人,是“胡人”,是“鞑虏”,是“蛮夷”,是“异族”,是“进犯”,是“侵入”。
      作为汉人,我曾经很赞赏在人死时给拿张擦屁股的草纸遮其面,以示未能驱除鞑虏无颜见祖先的民俗。可是,随着“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,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,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,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”的舞台效果,我越来越觉得有意而为的那一纸早已改成一部宪法,只是我又觉得“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”的“爱我中华”,就跟《国际歌》那样,全世界汇成的一句话“英特纳雄耐尔”全都统一成是法语的发音。
      我听过那么一首歌,《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》,每每听到“虽然己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,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”时,我就情不自禁为之伤感。
      “之”者,谁人?何“民族”?
      我是汉族人,接触过蒙族、壮族、满族、藏族、维吾尔族、回族、俄罗斯族、土家族、苗族、彝族、朝鲜族、羌族、高山族、畲族、白族、傣族的不多的黎民,有的迄今还是有来往的朋友。
      曾经,我问过其中的一位:“在你们那个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里,你那个民族的人数占多少比例?”,“常务委员会的成员里,你那个民族的人数占多少比例?”作为知识分子,有识之士的他,不懂。
      世界上有的事,懂了反而不好。例如刚才说到的这位。
      也就是说,不懂有不懂的好处。
      我不懂历史,更不懂汉族外的其他兄弟姐妹民族的民族史;我不懂得政治,更不懂政治和政治的真相。因此,我很愚蠢,愚蠢地止步在远古,观看部落和部落的争战。我甚至更愚蠢,愚蠢到以为氏族与氏族的关系不是部落与部落的关系,不仅对同姓者说“五百年前我们是一家”,还对“异族”者说“我们都是炎黄子孙”,甚至面对他们的图腾,要他们一起唱《龙的传人》。
      站在天下,置身天下,面对“天下为公”,观铜造的孙中山先生,理解其人侧身而正面的所视,与其手杖的把握和支撑点,觉得其掌掴之举的意义,在于历史的今天和今天政治的民族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8-10-12  广州 妩城
      222.79.33.□□□人客:你10月11日留言“很想听听先生对‘阎崇年事件’,以及网络上‘皇汉’的看法。”因我无知而未能文字。顺此答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