场院筛谷(披卷)
 
 

总浏览人次  

 
 

   
 
开始日期:

结束日期:

关键文字: 
 
鼠标点击文中图片,显示清晰原图。
人客随篇留言,敬请遵守国家法规。
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。

 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场院筛谷(披卷)
 

【人生笔迹16】《雷锋之歌》讲稿

   发布日期:2007年01月07日    来源:春秋农事    原创作者:拾穗居士   点击数:    

     1982年8月底,我当年所在的单位的领导通知我去参加全国总工会培训班。我很高兴,具体的心情现在完全不记得了。31日我在北京报到时,才与本省的另外两个同志相会。我也才知道全国来的97名学员中的96人都是书记、政工科长,至少也是共产党员干部,惟独我一人是工人,是“群众”。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说:“既然来了,那就参加学习吧!哦,你是书评的,那你去曲艺组吧!”原来这个培训班还分有理论组、刊物组、宣讲组……什么的。我也第一次知道,在省市级的共产党中有职业的宣讲团,属当地的省市党委宣传部,“放在”各级党校。一直到与本省籍的两位同志熟悉了,我也才知道有一个文件,大意是:全国总工会在北京举办第一期思想政治宣讲员培训班,从9月1日至10月10日,为期40天;要求各地按各省分配的名额推荐在当地做思想政治工作成绩突出的,在职工中有很好影响的党员干部参加。他们估计,应该是市总工会推荐给省总工会,省总工会或省总工会再给我所在单位的。
     在培训班,有听专家授课的,也有学员分组挨个宣讲自己最“拿手的”,作为经验来交流。全班的交流,则是各小组推荐的最优秀者到全班宣讲。我所在的组有早已享誉群众的东北说书家,天津评书表演家,山东快板作家。他们所表演的,所传授的经验,让我惊喜,让我大开眼界。轮到我了,我评论的是我在文化宫曾经评论过的贺敬之文革前的名诗《雷锋之歌》。他们一致认为我这不是“评书”,但他们听不懂我讲的。我不想解释说这是文学评论,因为我的普通话在他们的面前是越说越差。好象在场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北京人,她听懂了。
     我们同省去的两位同志在我遭此非议时,一再鼓励我。其中,江本昊同志是理论组的,是大国营单位的书记,他始终开导我,鼓励我。我后来想,江不愧是优秀书记,思想政治工作实在是及时的,到位的,有效的。
    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叫上全班交流的讲台,让我在全班讲《雷锋之歌》和关于两年前的1980年8月我评论它的经历,和在文化宫获得的强烈反响。我记得,我当时很紧张——临到上台前十分钟还在写讲稿的结束语——因为有全国总工会的党组书记,有宣教部的领导坐在前排。这是我平上以来见到的最大的官。主持人的旁边有录音机。
     在场还有多家报社的记者。那位四十多岁的北京女同志也在。
     这个学习班结束以后,各归各处,一切如常。
     有一天,有人给我一份前几天的《工人日报》,头版上半截的版面是关于我的专题报道。
     我第一反应“这是真的?”接下来就是拿着报纸给我父母看:“终于熬到头了”。
     这篇报道将我在文学讲座的评论,称为“图书评论”,简称“书评”。这是我第一次被官方肯定,我业余的讲座不属于曲艺,不是艺术表演。
     以后,我又去了北京,我才见到写那篇报道的是《工人日报》群工部的老记者高洁同志。她的一句忠告:“夹紧尾巴做人。”我从来没有忘记。
     “记得”不等于“做到”。明白道理,不一定晓得走道。
     人,不是犬,人在不知其物为何物时,对其是没有欲望的。知其物又知何其物大利于己时,欲望即使在合乎情理时也就难免心驰神往。直到撞上南墙头破血流了,才会象犬一样“夹紧尾巴”。
     我既然参加了全国的“思想政治”的培训,又是一篇一篇大至整版报纸的报道,小到“豆腐干”新闻消息,我身欲由己已不能。
     那之前,我在文学讲座上基本是身能由己的。《雷锋之歌》我是自己要讲,知道我要讲它的熟人们,好心提醒“别把名讲砸了啊!”那天,200个座无一虚位,更有站立着的,门窗外的,都是听众。
     《雷锋之歌》的薄册,是1962年我读高一时买的,0.20元,扉页上有我的名章。雷锋名言“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饿温暖……”是我写的俄文。时年我16岁。
     第一次将评论与现实结合起来讲它时,我34岁。
     其间相隔18年,雷锋还是雷锋。
     回忆这事的今天,我61岁,再间隔26年,雷锋不再是雷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