场院筛谷(披卷)
 
 

总浏览人次  

 
 

   
 
开始日期:

结束日期:

关键文字: 
 
鼠标点击文中图片,显示清晰原图。
人客随篇留言,敬请遵守国家法规。
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。

 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场院筛谷(披卷)
 

【人生笔迹14】《新珠》讲稿

   发布日期:2007年01月07日    来源:春秋农事    原创作者:拾穗居士   点击数:    

     我是1978年开始在下班无人的办公室里、在自己家里教十几名已经就业的男女青年学文化知识的。1979年末,其中有一位公交公司售票员陈骞,在大家评价我讲课特别优秀的时候。他提议,由他介绍我去市文化宫的图书馆讲,他表姐是那里的图书馆管理员。那里,每周六的晚上举办一场文学讲座。我随他去了一趟。
     当时,文化大革命才结束,无论官民,无论男女,无论老少,缺的是知识。提出“要把耽误十年的时间补回来”,想的就是怎么样有机会多学知识,多为社会作贡献。人们普遍的很单纯,没有名欲,无差别的社会经济几乎不知何为“发财”。
     接见我的是负责图书馆的文艺科的陈科长,文革前科班出身的编剧。他先提了一些关于文学理论方面与争议的问题。问我是什么观点,继而问我一些文学表现手法。让我简单点评当时很有名气的二三篇“伤痕文学”,再就是关于戏剧的什么。对我的对答如流,陈科长兴致大作,喝起酒来。说很快可以安排我开讲,将近两个钟头过去,已是夜晚十点了。他像是突然想到才问的:“你是什么大学毕业的?”我如实告诉他,高中毕业。在单位还是工人编剧。他停了一会儿,将我送出演出厅的大门:“我这里的讲座,都是中文系的。都是文革前的教授带他们的应届毕业生来上台的,学生都是很拔尖的```````以后。欢迎你常来听听,是个学习的好机会。”当时的我,完完全全心服口服,因为科长对我的肯定,已经很鼓励我了。
     1980年元旦,陈骞像是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战争的战士打了个胜仗的兴奋,拿来一本书,对我说:“老师!给!我表姐说,图书馆叫你看这本书!准备准备,他们想听你的试讲,如果可以,你就可以上台!”
     我用两个月的业余时间,做了三件事:把书一字不漏地看了两遍;写了自以为口头评论时一字不可增一字不可减的讲稿;把讲稿背得个烂熟。
     1980年2月29日这天,我登台。我对这长篇小说的主题、情节,给予了褒赏,而对它的译文的生硬、不通进行批评。我当时并不知道此书正是本省著名的日语翻译家所为。我知道的是,200个座位的曲艺厅里,50人不到,七零八落的。只是,自开始到结束,竟无一离席,足120分钟。
     我成为“书林引路人”,是这事两年后的1989年10月以后的事。
     1982年9月,我在北京学习。集体游览天安门时。邂逅陈褰,他也在北京学习,谈了10分钟的各自情况。以后就再也没见过了。听说他改了名,成了赫赫有名的房地产开发商。
     陈褰的表姐姓赵。有一段时间。听说当了什么长。
     想当年,图书馆的王馆长之所以让我不妨一试,当然是听过文艺科陈科长说的。叫陈褰带给我那本当年走红小说书的是图书馆的管理员张步良先生。
     感谢他们,由衷地铭记他们的垂青、扶持。
     感谢那位翻译家,为我因求真和直言不讳所作的牺牲。
     感谢50位听众,深深地感谢他们热忱的鼓掌。
     《新珠》是那本书的书名。
     那年我34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