场院筛谷(披卷)
 
 

总浏览人次  

 
 

   
 
开始日期:

结束日期:

关键文字: 
 
鼠标点击文中图片,显示清晰原图。
人客随篇留言,敬请遵守国家法规。
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。

 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场院筛谷(披卷)
 

《中的精神 吴清源自传》二元评读

   发布日期:2010年12月08日    来源:春秋农事    原创作者:拾穗居士   点击数:    

【剑达-甲】
      用了一晚一早约莫八个钟头的时间读罢《中的精神 吴清源自传》全书203页。
      很失望。
      说事件,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过程,一概一笔带过。
      说人物,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,再多也不过三。
      这么个写法也能成书的,实为少见。
      我不懂围棋,但我急于要买一本吴老先生的书,是仰慕他的无与伦比高超棋技,揣测他一定会因此而写出他一生的思想精髓及其形成。然而,和有类似以为的绝大多数中国大陆的读者一样,我确实只能感觉到内容与书名是“文不对题”的。

【剑达-乙】
      我读过一些政治家的、军事家的、哲学家的、文学家的、史学家的、社会学家的、企业家的、舞台表演艺术家的、画家的自传。读博弈家的自传,这还是第一本。
      在《中的精神 吴清源自传》里,没有心计,没有火线,没有睿智,没有文采,没有考证,没有报告,没有商业,没有技巧,没有渲染,即使说到博弈,也不过一个开局,一个结局,再多也不过还有个局中。
      这样的写法,让包括围棋爱好者在内的方方面面久闻慕名而来读此书的人们困惑——“难道这就是……”,失望——“好象什么都不是”和批评——“根本没有说出一点有用的东西来”。
      我是很注意此书的三处文字,并从中有所理解:
      一、 书的外装帧封里“作者简介”中开启句:“吴清源,1914年生于福建,7岁开始学围棋,13岁已隐然有中国顶尖高手之势,14岁国赴日本学弈。”
      事实上,吴先生接受的是日本的教育。
      何况书里有写他加入了日本籍。
      此书出版在2003年,算一算,那年他87岁,在日本定居有七十三年。
      因此,我是以中国人的视线来读一位日本人写的传记的。
      二、 正是基于上述,此书“吴清源著  【日】桐山桂一 日文执笔  王亦青译”。
      由此,还可以想象其成为文字的过程,是一位耄耋老人的口述个人经历。
      既然是口述,既然是个人经历,那么,说什么和怎么说,便是其个人的事了。
      三、 当然,既然作为书来出版,那面对读者群体的,就应该名副其实。书名由两个部分构成,“中的精神”在先,“吴清源自传”在后。
      还是在书的外装帧封里,吴老先生有这样一段分列成三节的话:
      “我的理想是‘中和’。
      所谓‘中’,在阴阳思想中,既不是阴也不是阳,应该是无形的东西。无形的‘中’,成形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‘和’。
      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。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。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——这就是‘六合之棋’。”
      我是在读完全书后,再读这三节内容时,才得出我的见解:
      吴先生说“我的理想是‘中和’。”对中国人而言,最容易联系起来的就是“中庸”思想。这样,我们就误将日本人吴先生的理想,与中国人传统中的一种思想,作了等同。
      少小读过四书五经的吴先生,似乎知道这点,所以,他在第二节做了解释。他这一解释,关系到易理的阴阳说,若结合他在《后记》所说的:“‘中’这个字,是中央有一根棒子穿出的形状,棒子将其分割成左右两个部分,表示着阴和阳。”则知道还关系到字源。有意思的是这么说“中”字,实际上是为了托出后面的“和”:“ 无形的‘中’,成形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‘和’。” 
      这时候,我自然联系到吴清源十四年的在“中华”, 七十三年的在“大和”;如果四书五经是其“中”的无形的思想,那么使之成形表现出来的就是他的“和”。他的“中和”的理想,应该是“中华”与“大和”能在他的人生中得到真正的统一。
      这有可能吗?
      事情能如所愿吗?
      如果能,那么,他的去中华民国、改国籍为日本、失去日本国籍、成为台湾“中华民国”人,再次加入日本籍,怎么解释?如果能,那他引退后,又何必推导“21世纪的围棋”东西南北四方和上下的天地“六合之棋”?
      可见以吴先生的“中”、“和”解释为基本的“中和”,只是他的理想,正如他本人所说的“我的理想是‘中和’。”

【剑达-甲】
      就传记体裁来看,传是体系,记是记事。《中的精神 吴清源自传》从目录来看,好象是有着按年代时期叙事体系的,但是,在列出的目录之下各篇的名目,或以地名,或以人名,或以棋赛名,而所记叙的各自独立成篇。这样的结构,即使说是自己的传记,但就阅读的可欣赏性来看,就太过逊色。

【剑达-乙】
      关于体裁和内容的问题,关于篇章与全书的结构关系,我的看法是:
      《中的精神 吴清源自传》的每一独立的篇,都是围棋棋盘上的一颗棋子。棋不过半是未必看得出格局的,只有结局了,才觉得先前的每一步落子的意义所在。此书的特点一如吴老先生的九段高技,妙在其中的棋中。
      吴清源先生是生活在日本的日本人。说到日本,很快会想到日本的寿司。这些年来,中国的大城市人喜欢吃寿司的人越来越多,中高级自助餐厅的寿司常常是供不应求。人们不但接受其口味,而且普遍欣赏它的做工,包括它的色彩搭配。我曾经在07年4 月写过有关日本的系列文字,其中12日的《【旧日新说】距离整合》就讲到日本人“寿司”的小饭团和日本人写的字都有一种共同点——相互之间保持着适度的距离。发现这样的共性之后,再对日本的个人、人际与社会的关系,之所以以外在的适当距离,保护着自己,而不干预他人,和内在的暧昧态度,包括日本社会的多元与和谐,给予理解就不难了。读《中的精神 吴清源自传》亦如此为上。
      吴老先生的自传以“中的精神”名,精神是看不见的,只能去感觉。
      博弈不写战事,更是以精神来写人生的。

【剑达-甲】
      有一点,作为书籍的装帧,的确,《中的精神 吴清源自传》与中国书有不同。如果不去脱下书的外套封面,还以为就是封面,而一旦脱下,真正的书的封面和封底都是纯白色的,面上是作者的签名,底部有一方篆刻。展开外套,实际是一张广告式的吴清源写真。
      说实在的,即使围棋九段,国手,但不过是一个职业的运动家。吴先生虽标榜自己在十四岁时已以“中日友好”为了目的去国赴日,但终究不过是日本人棋盘上的一个棋子,拿捏他这棋子的是日本商事的报界、闲事的政客、业事的棋院和趣事的玩家。
      正因为这样,这本书的出版,能请来写序的不过几个弟子,排序第一的,不过是王某,其父乃生前喜好围棋的王震将军。就各篇序来看,本应歌功颂德的,却因吴先生生平的复杂,勉强写了不着边际的东西。
      序,提精把神导读之作为,现在这样,中国的人没写出名堂,日本的人连写的都没有,我看啊,不写还比这样摆在上的好呢。

【剑达-乙】
      对序的各篇,我的感觉也反胃。应该在吴清源这个人物人事方面,两国的有关都有芥蒂。而上来的序,又反应了作者虚荣得获后的“和”,倘若“左右阴阳”一棒穿中,那是大可以不要的。“和”是只好要,免得得罪了写出东东来的这些了人,以至鸡飞蛋打。
      至于装帧的风格,就是日本一般书籍出版的风格。“外套”是寿司面上的生鱼片和海苔包裹物,里面才是白饭团。封面的毛笔字和封底的姓名章,可谓中日互通的。黑、白既是日本人最崇尚的二色,又是围棋棋子二方的象征,还是“中”要区分的阴阳。这所有的都以“和”作为了表现成书。
      书的末页有“东京出版局”字样,可见这些都有经过精心策划过的。除封套的装帧外,还可以举一个值得细品的优点:书中各篇的文字和插图都恰好安排在对开的两个页面,省去了翻阅的气力。这看似简单的排版,其实关系到篇幅字数的多少合适,图片大小的恰当。
      有一点,颇让我不愿意恭维吴先生的是,他每每提起某人有钱的时候,很典型的带着一副日本人的那种一般市民的暧昧的羡慕的口气,与之所谓的文化人迥然不能入格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0-12-5 上午 ~ 12-7 夜晚

      【备注】
      《中的精神 吴清源自传》网上可看到各篇的地址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http://tieba.baidu.com/f?kz=195423164 

      2007-04-12《【旧日新说】距离整合》
http://www.cqns1946.com/news/qxby/2007/7/07715133496B834442IFICCFAE44E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