场院筛谷(披卷)
 
 

总浏览人次  

 
 

   
 
开始日期:

结束日期:

关键文字: 
 
鼠标点击文中图片,显示清晰原图。
人客随篇留言,敬请遵守国家法规。
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。

 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场院筛谷(披卷)
 

见文知识

   发布日期:2015年10月23日    来源:春秋农事    原创作者:拾穗居士   点击数:    




(陆续点击画面即可看到原尺寸清晰图文。)



书不一定好读,翻翻杂志,看看短文,多多少少都能见些己所不知的。也就正如古训所道“开卷有益”。

随手抽出书架上的 5 本《视野》,虽说都是十年前的出版物,但仅卷首目录所列文章的作者,仍然可知其品位的中上,甚至上上。当时阅过的,今重复一遍,并无温故知新的需求,权且作了午后茶时间的与日一起。

却不料随便打开的竟然是篇《向死而生》!没有印象,单凭标题的逆俗,可想内容的别开生面。里头讲的两则故事,都令我颇感作者在以文害命。

这世道,害命的文章还少吗!自见人文,自知正误,自识原理,顶多茶余饭后说予家人晓得,哪有昭然天下的我能。





再拿一本,打开的是篇《适时服输》。似有见过,但不记得内容。里头也讲了两则故事,一并得出结末的议题中心思想,至少后一则有诟病。于是,注意了一下署名:“流沙”,虽没第三个“河”字,与著名作家流沙河先生分明是两个人,但能够与那么多名流同期刊载的,应当是很有分量的。

突然感觉起先看过的那篇也是“流沙”……真的就是!

我既为了“怎么这么巧”而感觉“蹊跷”,又怕把仅就这五分钟不到,过目的两篇里发现至少九处明显的错、误、谬逐一揭示出来,我与作家真应了“不是冤家不聚头”的天缘宿命论。

这里,我略去七处,只把其中二处记此——

其一,关系到救命还是害命的大事:感觉泥石流前兆时,最能快速避开危及生命的,应该是往侧方向逃跑,而不是文章里所教的“往上跑”。

事实上,这个问题在单一前提假设的情况下,所有的回答都是伪正确答案。就跟大人问小孩:“树上有 10 只小鸟……”一样,以唯一的答案为“标准答案”,都是想当然的。

其二,关于后语不搭前言的小事:前言“在恶劣的天气里,他必须为此冒生命危险”,后语“一个狂热的登山运动员能在唾手可得的胜利面前认输”。

不晓得别人家怎么样,我从小听说有“作家”起,就对作家的作品肃然起敬,将任何作家的文章作为语言作业的范本。到能够察觉其间种种“不见得”和“真的有错误”之后,之不少,之相当普遍,之“都只是个人的罢了”,我已壮心了矣!惟以自己写出来的给予公知的,在专业知识方面,务必慎之又慎于正确、准确、精确;在逻辑方面,能实事求是、适当、缜密。

我做的怎么样?一直这样苛刻对己。人生自当修行到不省人事。

前年,听一位大作家的讲学,他说“网络文章都够不上‘文学’”时,很受网络写手的反击。当时我既有如他所说的东西在自己的《春秋农事》里,也有“所以,我从来就不在我的网站上说我写的是‘文章’,只定义在‘日志’——私人的记录而已”。但我并不因为是“日志”,就可以不“文”不“学”。

因为写旧事,记经历,我会对背景不是特别准确的时代、事件,查找资料来核实记忆。加上,我一向很喜欢读史;尤其自己在教科书上学过的、与自己人生亲历有关的,后来见到专家专门的专论了,更是能多见文的都是知识。

所谓的知识,一是“知”,二是“识”;“知”之所用在于“识”,“识”之基础必要“知”。我常常因为“知”、“识”了什么,得一觉悟而如参禅。





今天,在网上见到一文《董时进:惊人的反土改预言》,作者“陈事美”,文章 2014 年 9 月 3 日初载《中国旧闻日报》,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里传播很盛。

文章摘录 1949 年 12 月董时进先生上书劝阻土改,呈毛泽东的文献。

“百度百科”介绍曰:“董时进( 1900 - 1984 ),四川省垫江县(现属重庆市)人,1924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。1925年回国,担任北平大学、四川大学等校农学院教授及院长,主编《现代农民》月刊,创办重庆大新农场,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同盟,创建中国农民党。1949年 12 月,董时进曾诚恳上书毛泽东劝阻土改。然而,他对中国土地经济和农村社会另辟蹊径的分析和精准概括的结论,被今天的中国政府一一重新认可。1950 年到香港, 1957 年到美国, 1984 年在美国去世。董时进一生著述宏富,《农业经济学》、《中国农业政策》、《国防与农业》是其代表作。”

“陈事美”把董时进先生的说法定性为“预言”,这是很错了的。

错如“※※※:惊人的反死刑预言”——刑法终究将废止死刑,但并不等于指出“政权现今必要实行的死刑,必将在社会进程到文明时期终结”,就是“惊人”的“预言”。

犹如错在:“※※※:惊人的预言,他总有一天是死人”。

董时进先生是知识分子,老前辈,老书生。见其上书的内容,并非没有道理,也不是不该。而是先生书生意气了。

中国的问题,是农民的问题;农民的问题,是农田土地的问题。中国共产党靠什么起家?农民运动!运动什么?“打土豪,分田地”!历朝历代哪个不开国何茫然,而都从来土改始!

毛泽东年青时大声:“书生意气,挥斥方遒,粪土当年万户侯。”

先生上书,也是书生意气,所谓被“陈事美”评成“惊人预言”的,并不超前,而是不懂共产党,不识毛泽东。

同样“书生”,伟人雄才大略,得天独厚,而小人戚戚,甚至无家可归。

先生1950 年为什么到香港?应该是对自己有所预见的。又为什么 1957 年到美国?应该还是对自己有长远预见的。这两个预见,让我见识到他对中共执政掌国当家的实事求是。

然而,先生之所以提出反土改,是他不见历朝历代的历史必须要,未识毛泽东的伟大谋略。

1950 到 1957 ,从土改运动的分田地,然后是互助组,然后是合作社,再一年“人民公社万岁”。

人、事、物,孰“万岁”了的?

没有。





我说这些什么意思?

是告诫自己,说予家人——

本篇标题的“见文知识”包括四个方面:见、文、知、识。这就警醒我们自己,因为知识,但求上品,真知灼见。

于今“开卷有益”,必要真知灼见。

在于我,三十五年前“信息爆炸”一词的初来乍到,好比科幻小说里描写的遥不可及的未来。

二十年后的十五年前,互联网的接通只局限在文件的传输和简单的网上联系,并未感受到“信息爆炸”一词的实现。何况不曾期待与幻想。

近些年来,所受影响的得福,巨量的和便捷的,有益的和祸害的,充斥了全部生活、全体身心、全部时间。这很让我要将来一事形象比喻:天津港特大爆炸的爆炸发生、场面、后果。


2015-10-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