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麻把酒(对话)
 
 

总浏览人次  

 
 

   
 
开始日期:

结束日期:

关键文字: 
 
鼠标点击文中图片,显示清晰原图。
人客随篇留言,敬请遵守国家法规。
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。

 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桑麻把酒(对话)
 

似禅的参觉

   发布日期:2016年09月04日    来源:春秋农事    原创作者:拾穗居士   点击数:    



(陆续点击画面即可看到原尺寸清晰图文)



(前寒暄,省略)

【瘦叟】这次来,是想请教格律诗这方面的。相对“王石万科那个话题,会很轻松。我也把问题写了出来,老兄先看看,好吧?

【拾穗】(接过纸,看了看)三个问题……,可以的。还是一个一个地来吧!

【瘦叟】好!

第一个问题:“以最近您为古扇面题写的‘大江浮玉’、‘溪山水阁’、‘雪江卖鱼’、‘湖山春晓’来说,为什么顺序是夏秋冬春,而不是春夏秋冬?这里面有什么玄妙吗?”

【拾穗】(笑)哪有什么“玄妙”啊!现在不还在夏天嘛!就这样顺下去写啊!不过,一开始还真的按春夏秋冬排过,心里闪过“不吉”的念头——冬天嘛,萧条;不如春天来的有生机;就把春调到后面去了。

【瘦叟】果然还是有点关系的哦!接下来——

第二个问题:“您说过的,读者怎么理解文学作品,都是各人自己二次创作的事情,作者没必要去说明,尤其诗歌,统一认识未必有益。这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读者如果请教您,在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,您会告诉我们什么?”

【拾穗】是的,除非是教导儿孙辈,为了启蒙他们,学会看我这老爷子的东西,里面还有哪些隐性的内涵,我会说。譬如七月中下旬写的十二首,后来为族侄阿先,我特意还写了“故事十二讲”。一般的,就没说。写了就写了,传出去就传出去了,任之去的。

你问的这个问题,以前作家们有“创作谈”发表出版,谈的就是经验和体会。我还是中学生时,就很服他们,那时候邯郸学步,后来,充了半个“文学青年”的样子,写了东西,发表了几篇,人家来问怎么写的,我侃侃而谈。实是全属东施效了颦,自己还觉得好看。

现在来想当时,自以为是,夸夸我谈。惭愧!

【瘦叟】老兄,过去就是名人,……好!好!好!不谈过去……谈现在,你就谈最近的四首,以这四首举例,不说教我吧,也是给个借鉴,总可以吧!

【拾穗】你看书店里,买那些暴富企业主成功经验谈的书,谁在买?差不多都是失败的或者屡试不爽的年青人,想走捷径的年青人,涉世并不深的人在买。看了,模仿了,成了吗?没有。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。为什么?各人自身的,所在环境、条件、时机、人脉等等等等,一切都存在差别,甚至天壤之别。格律诗,近体的,写什么,怎么写,也这样。因人而异。

要李白学杜甫那样子,一脸哭丧,或者要杜甫学李白,如仙飘逸不羁,可能吗?同样写月,同样喝酒,苏轼李白各是各的,不会是对方吧!

【瘦叟】我不是说学你,这就是问题三:“想通过听老兄亲口讲述,好加深了解你的思维方式。”

【拾穗】这可以。我这样告诉你吧——

我这人,在涉及到所谓创意的时候,往往另辟蹊径,别开生面,甚至逆着来,倒着来,反着来。

听起来,“逆着来”、“倒着来”、“反着来”,意思都一样。是一样吗?不是。

“逆”主要是横向的,是“顺”的相反,譬如“逆水行舟”、“逆流而上”。

“倒”主要指的是“直竖”的反向,譬如“倒立”、“倒插门”。

“反”的另一面是“正”。人们往往将“反”当成贬义词,其实不然,譬如“辩题的反方”、“反证法”,说明事物的两面性,所言是“面”。

拿绝句来讲,老师和书本,都讲的是道理:绝句的四句,顺序是“启、承、转、合”。我们去看,去读,去体会,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确实就是这样的。

假如不这么样顺序,重新排列,随怎么样,逻辑上就会不通。

“春眠不觉晓”也这样。“锄禾日当午”等等,全都这样。都按顺序来的,无一例外。

为什么?因为逻辑在。正常人的思绪是沿着逻辑,步步推进的。

十五六七岁时,我很遵从这一原则,服从这一守则,写那么二十个字,二十八个字,要吗奔出第一句,四句都出,可能不到三分钟。中年时回头一看,狗屎!

二十不到,琢磨了出来:第一句是“定调”;起高,起低,关系到接得下去接不下去。

再要么,半天一句都没有。为什么?摸不到“调门”!

二十出头,那还是在文革开始一二年,城市里大兴挂巨幅毛主席的画像。油画店接单的都忙不过来。我喜欢看画工画画。看多几家,看多了几位画工画的过程,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,就是:照印刷品,按比例放大在布面上画线条稿的第一部分,还有,到着色的时候,最先全都先画眼睛,眼部!

不是说“画龙点睛”吗?怎么反倒先画眼睛了呢?

我开始联系到“眼睛是灵魂的窗子”这句话,想到“眼睛画的像不像,最关键”的说法;还想到老师和书籍在讲古诗时,都提到的“诗眼”。

人物的眼,……诗的眼。

“启、承、转、合”的关键在于“转”。是“转身”?还是“转头”?还是“转眼”?哪个最动情?

一直到中年过后,我才尝试着:逆着来——提问自己“最终要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”,这样,常常最先出的是第四句。这样,有了第四句,倒回来想怎么来的这结果,于是有了第三句的为什么。

也有先想第三句的。“转”,是“转弯”,有个“拐点”。往左?还是往右?这是关键。有了第三句,那它的前提呢?环境呢?推导出第一、第二句。也就是,最先想出第三句,接下去给“答案”的第四句,再到第一、二句。

你说的最近这四首绝句,在句顺方面,我就是这样写了。但,未必每一首都倒行逆施。看情况。

总之,我不是诗人,我是凑合的拼字句的写匠。

我自己能感觉:在非诗词的文笔里,我有很多句子太长,涩,只有我自己念得通,而我的诗词则没这方面的语病。我写格律诗,要比我以其它体裁写的,都要好,而且好许多。

【瘦叟】都相当超凡脱俗,但确实诗歌的更凸显出类拔萃。

【拾穗】讲到写这四首绝句,我有三点故意:

第一点,你看出来了,前面我也讲了:四季的顺序,是从夏起篇,末首到春。

第二点,在格律上,四首分别采用了绝句四种的某一种,就是:平起首句押韵,平起首句不押韵,仄起首句押韵,仄起首句不押韵。

上回的一组,那是另一种故意:全是平起首句押韵的,一竿子插十二首。

第三点,撇开画面,不在景色上着墨。为什么?因为原画的题目已经带出有景色,而且除“雪江卖鱼”写实,其它三幅的题目都已经诗化了——“大江浮玉”、“溪山水阁”、“湖山春晓”。尤其“大江浮玉”,我何得何能能想出更超越这样美妙形象的句子呢!

【瘦叟】是的。我有注意到,心里有感受,就是说不出来。

【拾穗】你知道,我写这些,其中有一个目的是给我族侄阿先去卖画的。既然要卖,就必须在确实是我思想意境要表达,能表现出来的前提下,得考虑顾客市场的合适和喜欢。

【瘦叟】是。

【拾穗】这就得有个契合点。

【瘦叟】哦。

【拾穗】这四首分别:

“大江浮玉”写人的“轻重”——延伸到“舍”、“得”。

“溪山水阁”写前世、现世、来世的“三世”,讲的是“修行”。

“雪江卖鱼”写“放生”,内涵在于:因缘,因果,福报,功德。

“湖山春晓”写“放下”。

【瘦叟】哇噻!老兄好开悟哦!

【拾穗】我的皈依,使我心静。写,是参的过程。写了出来,是有所觉。

倘若就些绝句讲方法,那已不是我这年纪还在把玩文法的机缘了。

惟思参,经觉得悟为不虚空。

(以下客套,省略。)


2016-09-01  谈话  09-03  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