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马行踪(游记)
 
 

总浏览人次  

 
 

   
 
开始日期:

结束日期:

关键文字: 
 
鼠标点击文中图片,显示清晰原图。
人客随篇留言,敬请遵守国家法规。
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。

 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走马行踪(游记)
 

【佛山春潮】墙头观剧

   发布日期:2013年02月20日    来源:春秋农事    原创作者:拾穗居士   点击数:    
灵应祠正殿屋脊,本是平直的,因我采用广角镜头拍摄,高1米多、长30.2米的陶塑被拉成了弧线。


      【前文节取】
      我在广州的陈家祠、番禺的宝墨园曾经先后领略过岭南古建筑装饰,琳琅满目而故事生动,庞杂而各具戏剧的色彩,两处给我的惊喜和好奇,在这次佛山祖庙的再见类似时,则成就了我的观赏。牌坊、楼宇、屋脊、墙面、构架、格局;陶塑、木雕、砖雕、灰调、铜雕、铁铸、石刻等等,都吸引我从中感受岭南人的生活风情和风情的文化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——岭南古建筑装饰风情录(一百幅)
            http://www.cqns1946.com/contents/12/3349.html

      据我所查资料,当今之所谓祖庙,在还只是供奉北帝的灵应祠时代,为其山门的是如今依然存在的“灵应”牌坊,这也就是“灵应”牌坊的正面何以“圣域”二字的缘故。
      大凡古代在市之庙,皆有一平地广场,用于庙会。灵应祠圣域的前方也有。
      有庙会,便有戏班子演出,曰为“庙戏”。
      戏的前台是演出之用,后台是存放戏服和演员化妆的地方,总称“戏棚”。
      看戏的人增加,祠寺庙院的香火自然也就更旺,穿凿许愿和附会谢神“灵应”的传闻愈发增加了戏的上演。倘若经常有戏要演,班子来的勤,换的多,乡间豪绅和民群集资足以搭座正式的台。
      所以,北帝庙始建于北宋元丰时期(1078—1085年),历经六百年,到清顺治十五年(1685年),才有了万福台。
      灵应祠建筑群的中轴线也才有了格局。
      这个格局再到中共政府搞中山公园时,有了新变。变化之一是立了一堵双龙戏水的影壁,变化之二是把1957年前还是本地陇西里李氏公祠的牌坊,1960年移花接木到了这里的最前端,名之以“祖庙”。
      这是本篇关于佛山祖庙格局演变的他话。
      要说的正本之事是观戏看剧。
      看的是粤剧的戏。不仅看万福台的,更多要看墙头的陶塑,檐下的木刻,壁上的砖雕、面敷的灰批、物表的漆扑——殿、宇、楼、门、廊、柱、梁、坊、牌、基、座、斗、拱,琳琅满目的无不戏剧!触目金馨的都有剧本!目不暇接的皆为剧情!
      查“佛山祖庙”,突然感觉不对——“旧时,佛山的粤剧戏班有一个惯例:每年六、七月份值关帝、天妃、冼夫人之神诞,在外演出的各个戏班都会返回佛山演戏迎神,解散旧班底,重组新班。而新班的首场戏定要在祖庙万福台上演,审阅通过之后,新班才可以乘着红船下到广东四乡演出。”佛山万福台“成为清乾隆二十四年(公元1759年)后伶人报赛之所”,因此“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,此事源流可溯到明嘉靖年间”。
      咋地就不小心踩到野屎了呢!
      呸!
      再怎么样标榜,也别把明世宗朱厚熜说成是清顺治帝爱新觉罗 福临和乾隆帝爱新觉罗 弘历操出来的重孙啊!
      这鞋扔了,我都还嫌屋子里臭!
      宁可相信“万福台是华南地区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戏台”句。
      继续在佛山祖庙的墙头观剧为好。
      我粗略能够辨识出来的有:唐明皇游月宫、桃园结义,郭子仪祝寿、穆桂英挂帅、哪咤闹海、三英战吕布、刘伶醉酒、八仙过海、海瑞大红袍、牛皋守房州、荆柯刺秦王、李元霸伏龙驹、竹林七贤、薛刚反唐、云水龙、蕉园赏画、双凤朝阳、薛丁山三探樊家庄、断桥会。
      也有未必成戏,尚且是故事的:仙人弈棋、羲之戏鹅、苏武牧羊。
      我不懂辨认,但作为粤剧传统名剧的,不知确实有否:太白和番、李密陈情、西厢记、窦娥冤、踏雪寻梅、倩女离魂、赵氏孤儿、晴雯补裘、独占花魁、铲椅、跳台、夜战马超、梁天来告状、王大儒供状、蛋家妹卖马蹄、三娘教子、三下南唐、四郎探母、五郎救弟、辕门斩子、沙陀班兵、寒宫取笑、酒楼戏凤、金莲戏叔、打洞结拜、平贵别窑、李忠卖武、高平取级、高望进表、醉斩郑恩、打雁寻父、辨才释妖、仁贵回窑、斩二王、东坡访友、再重光、双国缘、动天庭、青石岭、赠帕缘、困幽州、七国齐、侠双花、九龙山、逆天伦、和为贵、闹扬州、双结缘、雪重冤、龙虎斗、西河会、金叶菊、黄花山……
      因此博览岭南特质独有的风情,因此得见南蛮遗产丰富的文明,因此怀想粤人不善普通话的鲜活,都是眼见的事实。
      我去的那天是癸巳年的正月初四,正值春节期间,万福台每天下午和晚上都有上戏。看那演出的排列顺序表,上的都是古装的粤剧。
      童年时即知粤剧名优马师曾和名伶红线女。
      高中毕业的那年——1964年,听过新闻广播,报道马先生逝世消息的。
      今查马先生是顺德龙谭人,他创造的马派唱腔影响了后来的整个粤剧戏台。
      红线女,我前年还是去年曾在电视节目里见过她,今查,她是广东开平人,1924年生。呀,好了不起,已是九秩耄耋啊!
      墙头上的春光,从正午骄艳流落到昏黄,那一个个的正生、小生、武生、小武、总生、公脚、正旦、花旦、净和丑,还是这样的动人,直可惜箫笛琴弦停了,鼓板锣钹息矣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3-02-20
 
2

3

4

5

6

7

8

9

10

11

12

13

14

15

16

17

18

19

20

21

22

23

24

25

26

27

28

29

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