垄上点豆(杂思)
 
 

总浏览人次  

 
 

   
 
开始日期:

结束日期:

关键文字: 
 
鼠标点击文中图片,显示清晰原图。
人客随篇留言,敬请遵守国家法规。
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。

 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垄上点豆(杂思)
 

时间 • 角度 • 背景

   发布日期:2013年03月07日    来源:春秋农事    原创作者:拾穗居士   点击数:    
      为《如是我来》配图,先后两天在同一方位、同一地点、同一距离,以同一背景,拍了三十多张都是如来佛为主体的照片。
      只是拍摄时间的不同,拍摄角度的不同,自然的背景随之发生变化了,结果,画面的效果便有了差别,有的甚至既可谓天差地别,也可说天壤之别。
      这一拍照的经验,让我联系到世事,作为借鉴,感想到另一大类的问题。
      且看我写来——
      “同一方位”是方向性的一致。
      “同一地点”是立场的相同。
      “同一距离”是观点的接近。
      “同一背景”是所处同一大环境。
      既然,方向性、立场、观点、大环境都无多不同,不成问题,那怎么给出的效果,有的彼此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?
      我琢磨,其中的原因有三:
      第一, 客观时间的先后,带来光照在物体的反射色彩不同。
      第二, 镜头角度的高低,导致原本固态不变主物体被“观点”改变。
      第三, 镜头角度的高低,导致原本相对不变的客观背景被主观改变。
      现象、原因,如果确实这样,那么,大到建党多少年党内残酷斗争就有多少年的原因, 就不能动不动就说是方向性的问题,动不动就说是立场的问题,动不动就说看问题的问题看点的问题——所谓的“观点”,动不动就说“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”。
      历史的所有斗争都无一例外地表明:实际绝不仅仅是方向性、立场的问题,而所谓的“观点”都不是看问题人个人对问题的看点,实际只是马克思、恩格斯、列宁、毛泽东已有的理论观点,更只能证明各党魁袖内心目标“的”的不一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 这里,我引《艺海拾贝》书里,秦牧先生讲过的两个故事,来充实我以上的感悟。
      一个故事讲:俩女婿,一蠢一智,拜岳母寿时受命共赋一诗。
      蠢:“这个婆娘不是人。”
      宾客大惊,岳母失色。
      智:“好似神仙下凡尘。”
      满座皆喜,岳母颜红。
      蠢:“儿孙个个都是贼。”
      宾客恐慌,岳母愤怒。
      智:“偷来蟠桃献寿辰。”
      满座喝彩,岳母喜悦。
      我因此而想到,看主体人物的角度,蠢者见愚,智者见仙,觉得他们的面对的主体家庭背景固然相同,但意境一个在地,一个在天,所以主体人物,甚至她的后辈作为手法即使一样,目的和效益都截然相反。
      因此而想到1976年之前,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的誓言的忠心,以及之后全国性的叛变,光照下的背景,连同被拉下神坛的毛泽东。
      时间。
      角度。
      背景。

      另一个故事讲:几个书生春游,落日之前诗兴大发。
      其中一人出句:“柳絮飞来片片红。”
      众人乐不可支:“柳絮竟然是红的啊!”
      又一人接道:“斜阳夕照桃花坞。”
      这一下可是赢得大家一致的喝彩。
      我因此而想到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时间,有的人看了主体,把它说错了,却有人辩证唯物地将主体与背景结合起来看,因果关系起来,这就不但纠正了说错的话,也分明点出了脱离背景,孤立主体者的错误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后者的错误叫做什么来着?哦,批评他们犯了“不是历史唯物主义”或者“不是辩证唯物主义”的错误。
      我因此而想到被拉下神坛的毛主席是怎么样被拉、被拖、被剥离于历史背景的。
      一尊本是泥土的如来,倘若真有佛法,会因我的将它摆放在暮色里,成一景象,说些什么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3-03-06